熱電偶由兩根不同材料的金屬線組成,在末端焊接。由于它必須有兩種不同材質的導體,所以稱之為熱電偶。不同材質做出的熱電偶所應用的溫度范圍也不同,其靈敏度也各不相同。熱電偶的靈敏度是指加熱點溫度變化1℃時,輸出電位差的變化量。對于大多數金屬材料支撐的熱電偶來說,這個數值大約在5~40微伏/℃之間。K型熱電偶:通常由鎳鉻和鎳鋁合金組成能夠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工作(大約從-200°C到1370°C)。PT100熱電阻:PT100是鉑熱電阻,它的阻值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PT后的100即表示它在0℃時阻值為100歐姆,在100℃時它的阻值約為138.5歐姆。K型熱電偶:通常由鎳鉻和鎳鋁合金組成能夠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工作(大約從-200°C到1370°C)。通過與云計算結合,現代溫度傳感器能夠實現大數據分析與遠程控制功能。湖北溫度傳感器圖解
如何避免誤差:溫度傳感器在安裝和使用時,應當避免以下誤差的出現,保證較佳測量效果。1、安裝不當引入的誤差:如熱電偶安裝的位置及插入深度不能反映爐膛的真實溫度等,換句話說,熱電偶不應裝在太靠近門和加熱的地方,插入的深度至少應為保護管直徑的8~10倍。2、絕緣變差而引入的誤差:如熱電偶絕緣了,保護管和拉線板污垢或鹽渣過多致使熱電偶極間與爐壁間絕緣不良,在高溫下更為嚴重,這不僅會引起熱電勢的損耗而且還會引入干擾,由此引起的誤差有時可達上百度。廣東微型溫度傳感器規格溫度傳感器能精確感知溫度變化,在工業生產中,為設備穩定運行提供關鍵溫度數據。
測量范圍:溫度傳感器的測量范圍一般比較廣,可以覆蓋從低溫到高溫的范圍,例如熱敏電阻的測量范圍一般為-50℃~+150℃,而半導體溫度傳感器的測量范圍可以達到-200℃~+2000℃。熱電偶的測量范圍相對較窄,一般適用于高溫環境下的溫度測量,例如銅-銅鎳熱電偶的測量范圍為-200℃~+400℃,鐵-銅鎳熱電偶的測量范圍為-40℃~+1000℃。精度:溫度傳感器的精度較高,可以達到0.1℃或者更高的精度。半導體溫度傳感器的精度可以達到0.1℃,而熱敏電阻的精度可以達到0.01℃。熱電偶的精度相對較低,一般為1℃左右,但是在高溫環境下仍然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溫度測量裝置。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各學科間的深度交融,傳感器領域的發展與競爭正日益激烈。立足當前的技術水平和基礎理論,我們對未來溫度傳感器的主要發展方向進行展望,包括:(1)提升測溫的精確度和分辨能力;(2)拓展傳感器的測試功能;(3)推動總線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4)加強傳感器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設計;(5)探索虛擬溫度傳感器和網絡溫度傳感器的新技術;(6)研究單片測溫系統的集成化方案。隨著紅外技術的發展,輻射測溫已從可見光擴展到紅外線,甚至在700攝氏度以下的常溫環境中也能實現高分辨率測量。其測溫原理基于黑體輻射定律,即所有高于一定零度的物體都在不斷向外輻射能量,且輻射能量的大小與物體表面溫度密切相關。電子天平的溫度傳感器,消除溫度對測量精度的影響,保證稱量準確。
什么是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是一種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設備,以可讀的形式通過電信號提供溫度測量。比較常見的是熱電偶和電阻溫度檢測器。溫度傳感器類型:在實際應用中,有許多的溫度傳感器可以用,根據實際應用具有不同的特性,溫度傳感器由兩種基本物理類型組成:接觸式溫度傳感器類型——這些類型的溫度傳感器需要與被感測對象物理接觸,并使用傳導來監測溫度變化。它們可用于在很寬的溫度范圍內檢測固體、液體或氣體。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類型——這些類型的溫度傳感器使用對流和輻射來監測溫度變化。它們可用于檢測液體和氣體,這些液體和氣體隨著熱量的升高和冷在對流中沉降到底部而發射輻射能,或者檢測以紅外輻射(太陽)形式從物體傳輸的輻射能。實驗室中的溫度傳感器,為科研實驗提供精確的溫度測量。湖北溫度傳感器圖解
汽車空調系統的溫度傳感器,調節車內溫度,提升駕乘舒適度。湖北溫度傳感器圖解
本文將從溫度傳感器的原理、分類、應用、挑選、安裝使用、溫度傳感器和熱電偶的區別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溫度傳感器的原理:溫度傳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物質的熱電效應、電阻效應、熱敏電阻效應、熱電阻效應、熱電偶效應、紅外線吸收效應等原理,將溫度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其中,熱敏電阻效應是溫度傳感器應用較為普遍的原理之一。熱敏電阻效應是指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電阻值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熱敏電阻材料有兩種類型:正溫度系數(PTC)和負溫度系數(NTC)。正溫度系數材料的電阻值隨溫度升高而升高,負溫度系數材料的電阻值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熱敏電阻材料普遍應用于溫度傳感器中,例如鉑電阻溫度傳感器(PT100)、銅電阻溫度傳感器(CU50)、鎳電阻溫度傳感器(NI100)等。湖北溫度傳感器圖解